
中国农科院实验室中,一台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 (LC-MS/MS) 正稳定运行。而这一份平稳背后,是一段跨越十四年、攻克从无到有关键难题的国产高端串联质谱破壁之路。
从零起步 自主攻坚
“起步时,面对的是一片几乎空白的技术荒漠。”谈起2011年立项研发中国首台商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聚光科技高端质谱研发工程师仍记忆犹新。聚光科技旗下自主孵化子公司谱育科技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
彼时,高端质谱市场长期被国际巨头牢牢掌控,昂贵的售价和维护成本,让许多国内实验室望而却步,国内不仅没有成熟产品,相关专业人才也极度稀缺。聚光科技集结顶尖研发力量,从零起步,深入研究公开技术资料与行业通用原理,结合对国际先进产品的深刻理解,逐步摸索出一套完整的设计路径。工程师们回忆:“理解并调试一个电路模块,常常就要耗费数周。”谱育科技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应用于科研客户实验室核心技术突破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电磁屏蔽室中,研发团队潜心攻关三个月,重构核心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关键参数的高精度控制。面对微弱信号提取难题,团队自主研发出突破性的信号处理算法,成功从噪声中精准捕获目标信号。
软件系统更是一场“硬仗”,团队通过创新模型设计,为仪器装上了一套自主可控的“大脑”。
谱育科技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荣获多项行业权威奖项
2019年前,离子源污染风险高、接口存在冷点等结构性缺陷是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GC-MS/MS)用户普遍反馈的痛点,这不仅导致色谱峰展宽、灵敏度下降,也显著增加了维护成本。
依托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与平台基础,研发团队决心向被国际巨头长期垄断的高端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市场发起挑战:“我们的目标,是打造高性能、高稳定性、低维护成本的国产仪器。”
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发现,样品中的杂质在高温电离过程中容易沉积于部件内壁,导致仪器性能衰减。因此,团队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内部结构设计,使离子流路径更顺畅,减少杂质撞击与附着;二是引入更精密的温控系统与表面处理工艺,确保部件内壁温度均匀,表面更光滑,降低污染粘附风险。这些改进措施显著减缓了污染积累,使仪器在分析复杂样品时性能更稳定,维护频率大幅下降。研发团队对新一代EI源进行了极限耐用性测试:连续注入大量未处理的生物样本、食用油等复杂基质,完成数百次进样操作,同时全程监测关键性能指标变化。结果显示,即使在高负荷运行条件下,EI源性能衰减也极为缓慢,验证了其卓越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团队还创新设计了一种新型接口,采用一体化结构,内部集成微型通道与智能温控系统,有效解决了因冷凝导致的准确度下降问题。这一突破,让中国用户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药物研发等关键应用领域,首次拥有了结果更可靠、运行更稳定的国产高端串联质谱选择。
谱育科技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在客户实验室稳定应用
从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在技术“荒漠”中艰难起步,填补国内空白、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到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实现多项关键突破,树立新一代性能标杆,这两款代表性高端质谱产品,已成为聚光科技自主攻关的缩影。如今,聚光科技在高端串联质谱领域的攻关之路迎来新里程碑。EXPEC 5700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已正式发布,其灵敏度与稳定性已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车载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创新色谱-三重四极杆联用平台也陆续推出,更在临床检测领域实现重要突破——临床质谱产品获医疗器械认证,助力精准医疗加速落地。谱育科技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实现“实验室—车载—在线监测”的系统化布局十余年破壁而行,从技术“荒漠”中艰难突围,这是仪器国产化发展的缩影,也是一场跨越“跟跑”“并跑”直至“部分领跑”的关键跃升,更是国产替代的底气所在,标志着中国高端质谱技术正迈向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可控,逐渐打造世界级竞争力。